2025级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码:

520410

级:

2025

所属院(部)

医学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二


制订说明

 

本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

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和2025版职业教育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有关要求,在学校《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由中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了论证,分别上报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经会议审议批准同意实施。本方案适用于全日制中药学专业,自2025年9月开始实施。

 

参与制订人员

 

专业负责人:蒋爱民,教授/医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参编人员:    讲师/药学专业教研室主任

              艳,副教授/医学院副院长

            周振华,副教授/医学院副院长

 ,讲师/医学院副书记

唐丽萍,讲师/医学院科长

            李玉婷副教授/药专业教研室主任

孙兴力副教授/专任教师

 副教授/专任教师

 讲师/专任教师

尹素娟,讲师/专任教师

卢桥莹助教/专任教师

 助教/专任教师

王明荣,主任药师(永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

赵亚辉,董事长(湖南恒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周望溪主任药师/药剂科副主任永州市中心医院


 

一、专业名称、代码

二、入学要求

三、修业年限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二)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规格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二)课程描述:具体课程描述见附录。

(三)能力证书和职业证书要求

七、学时安排

(一)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

(二)实践教学安排表

(三)课程模块结构表

(四)学时占比表

(五)考证安排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二)教学设施(实践教学条件)

(三)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

(五)学习评价

(六)质量管理

十、毕业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二)身体素质

(三)学业成绩

(四)外语水平

(五)计算机水平

十一、 附录

附件1 中药学专业课程描述

一、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描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描述

《形势与政策》课程描述

《大学英语》课程描述

《大学体育》课程描述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描述

《创业基础》课程描述

《军事技能》课程描述

《军事理论》课程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描述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描述

《大学美育》课程描述

《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描述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描述

《无机化学》课程描述

《有机化学》课程描述

二、专业课程

《人体解剖学》课程描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描述

药理学》课程描述

中医学基础概要》课程描述

《药用植物学》课程描述

《分析化学》课程描述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描述

《中药学》课程描述

《方剂学》课程描述

《中药药理学》课程描述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描述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描述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描述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描述

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描述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描述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描述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课程描述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描述

《毕业设计》课程描述

三、选修课程

《职业素养》课程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描述

《中国共产党党史》课程描述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专业代码:520410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中药学专业学生主要职业面向中药师、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员、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中药调剂、中药学咨询与服务、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检、中药购销等岗位(群)(具体见表1)。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医药卫生大类

52

中医药类

5204

农业(01)

医药制造(27);

批发业(51)

零售业(52);

仓储业(59);

专业技术服务74);

中药饮片加工人员(6-12-02);

中药师(02-05-06-02);

中药炮制工(6-12-02-00);

药物制剂工(6-12-03-00);

制药工程技术人员(2-02-32-00);

药物检验员(4-08-05-04);

医药商品购销员(4-01-05-02);

中药材生产;

中药调剂;

中药购销;

中药学咨询与服务;

中药制药;

中药质检

执业中药师证;

中药士;

医药商品购销员;

中药炮制工;

药物制剂工;

1:中药学专业主要职业和主要岗位类别

 

(二)职业发展路径



 

1:中药学专业学生主要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主要面向中药制药、中药购销中药服务三大岗位(群)的工作。在中药生产企业、中药经营企业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中药学专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药学咨询与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具体见表2)。

2:主要工作岗位岗课证能分析表

职业

岗位

典型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要求

对应职业

能力课程

所需职业

资格证书

中药制药

在医药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质量控制、管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工作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法律知识具有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

2、具备中医药和现代药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3、掌握中药药物制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药药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和生产设备基本原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基本知识中药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知识等。

4、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中药生产与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具有中药药物制备基本技能、中药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中药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基本技能、中药研究与开发基本技能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药理学

中药化学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工

药学服务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药物制剂工(1+x)

中药材生产

从事中药材生产、产地加工、饮片炮制、栽培与养殖、炮制加工、鉴定、制剂、质量控制及中药市场营销管理等工作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法律知识具有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

2、掌握中药炮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中药饮片基础知识。

3、具有中药饮片加工能力,能进行中药净制、切制、炒制、制、蒸煮等操作

4、掌握中药验收、储存与养护基础知识。具中药储存与养护能力,能根据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特点进行日常养护。

5、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具有适应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能力。

药事管理与法规

药用植物学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炮制工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中药炮制工

中药质检

中药含量的化学测定、药物仪器的分析方法及中药质量检验等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2、理解取样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掌握取样准备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完成取样的工作。

3、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能够完成检验准备工作。

4、能够掌握实验室管理操作规程相关国家标准中各检验项目的相应要求能够完成检验与测定工作及测后处理。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药理学

分析化学

中药化学技术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中药检验工

中药购销

药品采购、营销、药品保管与养护、经济核算、常见病用药指导及常见医疗器械的使用

1、掌握药品管理法及实施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相关法律法规。

2、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掌握药物的分类、剂型特点、质量标准及包装标识理解药物体内过程的概念、半衰期的含义和意义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影响作用的因素等药物基础知识,能够进行药品推荐、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工作。

3、能够正确地接待客户、处理客户投诉等相关问题。

4、能够根据进、销、存动态编制采购计划,整理采购记录,能够整理、分析、归档客户资料和购销记录等,完成购销任务。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药理学

中药鉴定技术

医药市场营销学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储存与养护

医药购销(1+x)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医药购销员1+x

 

 

中药调剂

根据医师处方,将中药饮片调配成供顾客使用的药剂;识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配伍禁忌;按调剂规范调配处方;完成审方、划价、抓药、包药、煎药、发药等工作环节。

1、掌握药品管理法及实施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相关法律法规。

2、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具备识别常见中药饮片和中药材,区分相关品种质量相似品种的技能

4、具备独立完成各种处方(包括疑难处方)配方操作的技能

5、具备中药临方炮制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6、具备介绍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的技能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中药鉴定技术

中药调剂技术

中医学基础概要

方剂学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咨询与服务

负责药品调配工作;确保药品安全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解答用药疑难问题;对药物治疗的建设性意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等。

1、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掌握《药品管理法及实施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相关法律法规。

3、具备与患者和同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合理介绍药品,并提供用药指导。

4、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药基础理疗技术、中医药养生、中药药膳调配与制备等技能。

5、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及用药措施具有社区健康服务、药学管理和药学教育的基本能力

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医药基础

方剂学

实用药品GSP基础

中药药膳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

中药士

执业中药师

临床药师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典型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调配与用药指导、中药生产与检验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处方调剂、药品零售、质量检测等职业能力;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药学服务和药品质量检验的效率与准确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中药销售与管理、处方审核与调剂、中药生产与质量检验等领域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使其在中药生产、检验流程中能够系统地考虑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和质量控制。弘扬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中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传承工匠精神,在各项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其在毕业后3-5年内考取中药师、执业中药师等证书提供持续动力,使其能够不断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具备指导患者或顾客健康用药和中药生产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Q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Q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Q3:具有良好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

Q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Q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Q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Q7:具有一专多能的“1+X”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

Q8: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Q9:树立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具有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知识

K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K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K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药用植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中药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测定的基本知识。

K4:掌握中药真伪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制备、中药处方审查与调配、中药制剂质量检测的基本知识。

K5: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中药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知识;熟悉化学操作与分析仪器操作基本知识。

K6:熟悉中药材生产加工、医药市场营销、中药调剂、中药学咨询与服务的基本知识;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熟悉中药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K7:熟悉本专业所必需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K8: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3.能力

A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A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A3:具有综合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知识,实施中药产业领域数字化操作的能力;具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能力

A4:具有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能力以及制备中药提取物和植物油脂的能力。

A5:具有中药材及饮片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能力,以及准确鉴定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

A6:具有中药饮片的净制、切制、炮炙和其他加工能力,以及对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加工的能力

A7:具有使用常用分析仪器对中药的质量进行分析鉴定的能力

A8:具有中药制剂生产、工艺设计与优化改进、全面质量控制与检验的能力。

A9:具有处方审查、中药调剂和药学服务能力

A10:具有对中药商品进行储存和日常保管的能力。

A11:具有医药市场营销、药品经营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

A12: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A13:具有综合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知识,实施中药产业领域数字化操作的能力;具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践行专业课程、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相融合的课程设置理念,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实现“课岗证”融合及“1+X”证书衔接和融通。同时,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含专业技能抽考)、毕业设计、岗位实习贯通到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秉承德技并修、书证融通原则,构建“岗证课能”融合的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2: 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示意图

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岗位实习专业群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军事技能、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美育、大学生入学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等课程,以及中医学基础概要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分析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本专业特色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学、中药化学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课程。

3)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

3.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程:职业素养限选)、信息技术(限选)、中国共产党党史(限选)大学语文(限选)、高等数学(限选)、物理(限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限选)、健康教育(限选)中医药文化学创新思维、思维导图公共选修课限选8门,任选1门,至少取得13学分方可毕业

2)专业选修课程:中药药膳技术限选)、生理学限选)、岗位实习指导、中医适宜技术中药药膳技术、临床医学概要实用药品GSP基础药学服务、药品购销(1+X)、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生产(1+X)等课程,专业选修课限选2门,任选3门,学生毕业前最低选修7学分。

4.岗位实习:岗位实习

5.专业群课程:面向护理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通过专业调研,确定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明确课程设置及对应培养规格(见表3至表7)。

3公共基础课程及对应培养规格一览表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实践

比例

对应培养规格

思想道德与法治

1

3

48

3

考试

8/40

16.7%

Q1Q2K1K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2

2/2

48

3

考试

8/40

16.7%

Q1Q9K1K2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3

32

2

考查

4/28

12.5%

Q1Q2K1

形势与政策

16

 

16

1

考查

0/16

0.0%

Q1Q2Q9K1

大学英语

1/2

4/4

128

8

考试

32/96

25.0%

Q2A2

大学体育

14

1/2/2/1

108

6

考查

96/12

88.9%

Q5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4

1/1

32

2

考查

12/20

37.5%

Q4Q7A1

创业基础

2

2

32

2

考查

12/20

37.5%

Q4Q7A1

军事技能

1

 

112

2

考查

112/0

100.0%

Q1Q2Q3Q5K1A12

军事理论

2

2

36

2

考查

0/36

0.0%

Q1Q2Q3Q5K1A12

心理健康教育

1

2

32

2

考查

6/26

18.8%

Q5A1A11

大学生劳动教育

1

1

16

1

考查

8/8

50.0%

Q8

大学美育

1

2

32

2

考查

8/24

25.0%

Q6A2

大学生入学教育

1

 

16

1

考查

4/12

25.0%

Q1Q2Q3K1K2

国家安全教育

1

1

16

1

考查

4/12

25.0%

Q1Q2Q9K1K2

无机化学

1

3

48

3

考试

8/40

16.7%

Q3K3A4A7

有机化学

2

3

48

3

考试

8/40

16.7%

Q3K3A4A5A7

说明:标注∗的课程以线上课、讲座开展或为综合实践课,不安排固定周学时,在教学进程表中有备注。

4:专业课程及对应培养规格一览表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实践

比例

对应培

养规格

人体解剖学

2

2

32

2

考查

6/26

18.8%

K5A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1

2

32

2

考查

6/26

18.8%

K2K5A1

药理学

3

2

36

2

考试

12/24

33.3%

K5A9

中医学基础概要

1

3

48

3

考查

6/42

12.5%

Q1K3A8

药用植物学

2

2

36

2

考试

12/24

33.3%

Q8K3K6A9

分析化学

3

3

54

3

考试

18/36

33.3%

Q3Q8K3K5A7

药事管理与法规

4

4

54

3

考试

24/30

44.4%

Q3K2K6A1A11A12

中药学

2

4

72

4

考试

12/60

16.7%

Q3Q8K3K6A9

方剂学

4

3

48

3

考查

6/42

12.5%

Q1K3A8

中药药理学

4

2

36

2

考查

12/24

33.3%

Q3Q8K3K6A9

中药鉴定技术

3

4

64

4

考试

20/44

31.3%

Q3Q8K3K4A5

中药制剂技术

4

4

64

4

考试

20/44

31.3%

Q3Q7Q8K4K5A6A8A13

中药炮制技术

3

4

64

4

考试

24/40

37.5%

Q3Q8K4K6A6A8

中药调剂技术

3

3

54

3

考试

24/30

44.4%

Q3Q8K3K6A6A9

医药市场营销学

4

4

48

3

考试

18/30

37.5%

Q3Q7K2K6A3A11

中药化学技术

4

4

64

4

考试

20/44

31.3%

Q3K3K5A4A8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3

3

54

3

考试

18/36

33.3%

Q3K2K5A5A7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

3

2

32

2

考试

12/20

37.5%

Q3K6A10A12A13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4

 

60

2

考试

60/0

100%

K3K4K6A5A6A7A9

毕业设计

6

 

60

2

考试

60/0

100%

K3K4K5K6K8A1A2A3

说明:标注∗的课程以线上课、讲座开展或为综合实践课,不安排固定周学时,在教学进程表中有备注。

5:公共选修课程及对应培养规格一览表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实践

比例

对应培

养规格

职业素养

4

1

16

1

考查

4/12

25.0%

Q1Q2K1A1A2

信息技术

1

3

48

3

考查

24/24

50.0%

Q9K7K8A3

中国共产党党史

2

3

16

1

考查

0/16

0

Q1Q2Q9K1

大学语文

1

2

32

2

考查

8/24

25.0%

Q1Q2K1A2

高等数学

1

1

32

2

考查

4/28

12.5%

Q1Q2K1A2

物理

3

1

16

1

考察

0/16

0

Q1Q2K1A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1

18

1

考查

6/12

33.3%

Q1Q2Q6K1A2

健康教育

4

1

16

1

考查

4/12

25.0%

Q1Q2K1A12

中医药文化学

3

1

16

1

考查任选1门

 

8/8

50.0%

Q2Q6K1A2

创新思维

Q2Q6K8A1

思维导图

Q2Q6K8A1

 

6:专业选修课程及对应培养规格一览表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实践

比例

对应培养规格

临床医学概要

3

1

18

1

考查任选1门

6/12

33.3%

K5A1

实用药品GSP基础

A4A5A7A10

药学服务

Q7Q8K4K6K7A8A13

生理学

2

2

32

2

考查

6/26

18.8%

K5A1A9

岗位实习指导

4

2

32

2

考查

20/12

62.5%

Q3Q7Q8K4K5A6A8A13

中医适宜技术

3

1

18

1

考查任选1门

10/8

55.5%

Q8K1A1A12

中药药膳技术

Q8K3K5A9A11

中药炮制工

4

1

16

1

考查任选1门

8/8

50%

Q3Q7Q8K4K6A6A8

药品购销(1+X)

Q3Q7K2K6A3A11

药物制剂生产(1+X)

Q3Q7Q8K4K5A6A8A13

7:岗位实习课程及对应培养规格一览表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周学时

总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实践课时/理论课时

实践

比例

对应培养规格

岗位实习

5/6

20

760

38

考试

760/0

100%

Q7K3K4K5K6A1A2A3A4A5A6A7A8A9

(二)课程描述:具体课程描述见附录。

(三)能力证书和职业证书要求

通过“岗证课能”融合培养,“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满足儿童、成人、老年人中药学服务需求符合中药制药、中药调配等专业岗位的药企。开展“1+X”职业技能培养,选考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工等职业资格证或者药品购销(1+X证书)

8:中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证及“1+X”证书一览表

序号

职业资格名称

颁证单位

等级

备注

1

中药炮制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级

任选

2

药物制剂生产(1+X)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级

任选

3

药品购销“1+X”

上海医药有限公司

中级

任选

七、学时安排

(一)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

9:专业教学活动周进程安排表单位:周

分类

学期

理实一体教学

实践实训

军事技能

岗位实习

考试

机动

合计

第一学期

16

 

2

 

1

1

20

第二学期

18

 

 

 

1

1

20

第三学期

18

 

 

 

1

1

20

第四学期

16

2

 

 

1

1

20

第五学期

 

 

 

20

 

 

20

第六学期

 

2

 

18

 

 

20

总计

68

4

2

38

4

4

120

(二)实践教学安排表

10:实践教学安排表单位:周

序号

名称

总周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备注

1

2

3

4

5

6

 

1

军事技能

2

2

 

 

 

 

 

 

2

衡山野外采药实训

0.5

 

0.5

 

 

 

 

药用植物学校外实践教学

3

廉桥中药材市场实训

0.5

 

 

0.5

 

 

 

中药鉴定技术校外实践教学

4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2

 

 

 

2

 

 

 

5

毕业设计

2

 

 

 

 

 

2

 

6

岗位实习

38

 

 

 

 

20

18

 

总计

45

2

0.5

0.5

2

20

20

 

(三)课程模块结构表

11:课程模块结构表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学分结构

学时结构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数

占总学时比例

合计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必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17

44

27.7%

800

470

330

16.2%

11.4%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10

26

16.4%

448

334

114

11.5%

3.9%

专业核心课程

7

25

15.7%

412

268

144

9.2%

5.0%

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

3

6

3.8%

152

20

132

0.7%

4.6%

专业课程小计

20

57

35.8%

1012

622

390

21.5%

13.5%

必修课程合计

37

101

63.5%

1812

1092

720

37.7%

24.8%

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9

13

8.2%

210

152

58

5.2%

2.0%

专业选修课程

5

7

4.4%

116

66

50

2.1%

1.7%

选修课程合计

14

20

12.6%

326

218

108

7.5%

3.7%

岗位实习

1

38

23.9%

760

0

760

0.0%

26.2%

总学时(学分)数

52

159

100.0%

2898

1310

1588

45.2%

54.8%

注:公共基础课程(800+210)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10/2898=34.9%)选修课时(210+116)占总学时的比例为326/2898=11.2%),实践占总学时的比例为54.8%。

(四)学时占比表

12:对标中药学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课时占比表

要求

比例或总学时数

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

2898学时

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25%

34.9%(含公共选修课程)

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10%

11.2%

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0%

54.8%

岗位实习累计时>8个月

388个月

(五)考证安排

13:考证安排

序号

职业资格证书

拟考学期

对应课程

开设学期

1

药品购销

药理学

3

中药药理学

3

中医基础概要

1

中药学

2

2

药物制剂

药事管理与法规

4

药理学

3

中药化学技术

4

中药制剂技术

4

3

中药炮制工

中药炮制技术

3

中药学

2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4: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计划学时数

课程

考核

课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公共基础课程

思政课

1

思想道德与法治

24G010001

3

48

40

8

必修

考试

B

3

 

 

 

 

 

16周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4G010002_1

3

20

18

2

必修

第二个学期考试

B

2

 

 

 

 

 

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周学时2学时,开10周20学时、第2学期周学时2学时,开14周28学时。

24G010002_2

28

22

6

 

2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4G010003

2

32

28

4

必修

考查

B

 

3

 

 

 

 

 

4

形势与政策

24G010004_1

1

4

4

0

必修

考查

A

 

 

 

 

 

 

第一、二、三、四、五、六学期分别4,4,2,2,2,2学时,第一、二学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同课表。3-6学期每学期2学时时事讲座,不进课表

24G010004_2

4

4

0

 

 

 

 

 

 

24G010004_3

2

2

0

 

 

 

 

 

 

24G010004_4

2

2

0

 

 

 

 

 

 

24G010004_5

2

2

0

 

 

 

 

 

 

24G010004_6

2

2

0

 

 

 

 

 

 

外语

5

大学英语(1)

24G020002_1

4

64

48

16

必修

考试

B

4

 

 

 

 

 

 

大学英语(2)

24G020002_2

4

64

48

16

必修

考试

B

 

4

 

 

 

 

 

体育

6

大学体育(1)

24G020003_1

1

18

2

16

必修

考查

B

1

 

 

 

 

 

 

大学体育(2)

24G020003_2

2

36

4

32

必修

考查

B

 

2

 

 

 

 

 

大学体育(3)

24G020003_3

2

36

4

32

必修

考查

B

 

 

2

 

 

 

 

大学体育(4)

24G020003_4

1

18

2

16

必修

考查

B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7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4G040001_1

2

16

10

6

必修

考查

B

1

 

 

 

 

 

生涯规划部分第1学期开设,16课时;就业指导部分第3学期开设,16课时。按1门课计成绩,

24G040001_2

16

10

6

必修

考查

B

 

 

 

1

 

 

创新创业教育

8

创业基础

24G040002

2

32

20

12

必修

考查

B

 

2

 

 

 

 

 

军事课

9

军事技能

24G000001

2

112

0

112

必修

考查

C

 

 

 

 

 

 

第一学期开设,《军事技能》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2W14天

10

军事理论

24G020011

2

36

36

0

必修

考查

A

 

2

 

 

 

 

 

心理健康教育

11

心理健康教育

24G010006

2

32

26

6

必修

考查

B

2

 

 

 

 

 

 

劳动教育

12

大学生劳动教育

24G020005

1

16

8

8

必修

考查

B

1

 

 

 

 

 

线上16学时、线下16学时,线下课程分配8节理论,8节实践

美育

13

大学美育

24G020004

2

32

24

8

必修

考查

B

2

 

 

 

 

 

 

入学教育

14

大学生入学教育

24G000002

1

16

12

4

必修

考查

B

 

 

 

 

 

 

第一学期开设,讲座(开学两周之内完成)

安全教育

15

国家安全教育

24G020009

1

16

12

4

必修

考查

B

1

 

 

 

 

 

 

化学

16

无机化学

24G020013

3

48

40

8

必修

考试

B

3

 

 

 

 

 

 

17

有机化学

24G020016

3

48

40

8

必修

考试

B

 

3

 

 

 

 

 

小计

 

44

800

470

330

 

 

 

20

18

2

2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分、总学时、周学时

 

44

800

470

330

 

 

 

20

18

2

2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

1

人体解剖学

24G030005

2

32

26

6

必修

考查

B

 

2

 

 

 

 

 

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4G030026

2

32

26

6

必修

考查

B

2

 

 

 

 

 

 

3

药理学

24Z060003

2

36

24

12

必修

考试

B

 

 

2

 

 

 

 

4

中医学基础概要

24Z060514

3

48

42

6

必修

考查

B

3

 

 

 

 

 

 

5

药用植物学

24Z060517

2

36

24

12

必修

考试

B

 

2

 

 

 

 

 

6

分析化学

24G020006

3

54

36

18

必修

考试

B

 

 

3

 

 

 

 

7

药事管理与法规

24Z060502

3

54

30

24

必修

考试

B

 

 

 

4

 

 

 

8

中药学

24Z060503

4

72

60

12

必修

考试

B

 

4

 

 

 

 

 

9

方剂学

24Z060515

3

48

42

6

必修

考查

B

 

 

 

3

 

 

 

10

中药药理学

24Z060504

2

36

24

12

必修

考查

B

 

 

 

2

 

 

 

专业基础课小计

26

448

334

114

 

 

 

5

8

5

9

 

 

 

专业核心课

1

中药鉴定技术

24Z060505

4

64

44

20

必修

考试

B

 

 

4

 

 

 

 

2

中药制剂技术

24Z060506

4

64

44

20

必修

考试

B

 

 

 

4

 

 

 

3

中药炮制技术

24Z060507

4

64

40

24

必修

考试

B

 

 

4

 

 

 

 

4

中药调剂技术

24Z060508

3

54

30

24

必修

考试

B

 

 

3

 

 

 

 

5

医药市场营销学

24Z060509

3

48

30

18

必修

考试

B

 

 

 

4

 

 

 

6

中药化学技术

24Z060510

4

64

44

20

必修

考试

B

 

 

 

4

 

 

 

7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24Z060511

3

54

36

18

必修

考试

B

 

 

3

 

 

 

 

专业核心课小计

25

412

268

144

 

 

 

0

0

14

12

 

 

 

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

1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

24Z060513

2

32

20

12

必修

考试

B

 

 

2

 

 

 

 

2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24S060501

2

60

0

60

必修

考试

C

 

 

 

 

 

 

第四学期开设,实训课60学时2周完成

3

毕业设计

24S060502

2

60

0

60

必修

考试

C

 

 

 

 

 

 

第六学期开设,实训课60学时2周完成

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小计

6

152

20

132

 

 

 

0

0

2

0

 

 

 

小计

 

57

1012

622

390

 

 

 

5

8

21

21

 

 

 

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周学时

 

57

1012

622

390

 

 

 

5

8

21

21

 

 

 

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1

职业素养

24X060005

1

16

12

4

限选

考查

B

 

 

 

1

 

 

 

2

信息技术

24G100001

3

48

24

24

限选

考查

B

3

 

 

 

 

 

包含AIGC基础应用相关内容

3

中国共产党党史

24X010005

1

16

16

0

限选

考查

A

 

 

 

 

 

 

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课表

4

大学语文

24G020001

2

32

24

8

限选

考查

B

2

 

 

 

 

 

 

5

高等数学

24G020007

2

32

28

4

限选

考查

B

1

 

 

 

 

 

16 学时线上16学时线下

6

物理

24G020028

1

16

16

0

限选

考查

B

 

 

1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G020017

1

18

12

6

限选

考查

B

 

 

 

1

 

 

 

8

健康教育

24X060007

1

16

12

4

限选

考查

B

 

 

 

1

 

 

 

9

中医药文化学

24X060509

1

16

8

8

任选(3选1)

考查

B

 

 

1

 

 

 

 

创新思维

24X060010

思维导图

24X060009

公共选修课程小计

13

210

152

58

 

 

 

6

0

2

3

0

 

 

专业选修课程

1

临床医学概要

24X060507

1

18

12

6

任选(3选1)

考查

B

 

 

1

 

 

 

任选一门

实用药品GSP基础

24X060511

药学服务

24X060503

2

生理学

24G030022

2

32

26

6

限选

考查

B

 

2

 

 

 

 

 

3

岗位实习指导

24X060508

2

32

12

20

限选

考查

B

 

 

 

2

 

 

 

4

中医适宜技术

24X060506

1

18

8

10

任选(2选1)

考查

B

 

 

1

 

 

 

任选一门

中药药膳技术

24X060501

5

中药炮制工

24X060505

1

16

8

8

任选(3选1)

考查

B

 

 

 

1

 

 

考证课程(任选一门)

药品购销(1+X)

24X060003

药物制剂生产(1+X)

24X060004

专业选修课程小计

7

116

66

50

 

 

 

0

2

2

3

 

 

 

小计

 

20

326

218

108

 

 

 

6

2

4

6

 

 

 

选修课程总学分、总学时、周学时

 

20

326

218

108

 

 

 

6

2

4

6

 

 

 

岗位实习

1

岗位实习

24G000004

38

760

0

760

必修

考试

C

 

 

 

 

 

 

第五学期20周,第六学期18周,周学时20节。

总学分、总学时、周学时

159

2898

1310

1588

 

 

 

31

28

27

29

 

 

 

 

说明:1.每学期教学活动周为20周,其中机动1周,期末考试总结1周,新生1-3周为入学、军训及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周

      2.课程类型:A代表纯理论课、B代表(理论+实践)、C代表纯实践课

3.大学入学教育内容包含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和艾滋病教育

4.医卫类专业岗位实习8-10个月

  5.线上课、讲座、综合实践课不在进程表中安排固定周学时。

6.注:公共基础课程(800+210)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10/2898=34.9%),选修课时(210+116)占总学时的比例为(326/2898=11.2%),实践占总学时的比例为54.8%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16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90%,专任教师队伍充分考虑职称、学历、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15:队伍结构要求

队伍结构

类型

比例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

30%

中级职称

50%

初级职称

20%

学历/学位结构

研究生/硕士

40%

本科

60%

年龄结构

>50岁

20%

40-50岁

30%

30-40岁

30%

<30岁

20%

双师素质教师

90%

生师比

161

2.专任教师

1)具备中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执业中药师或中药师等中药学专业相关证书。

2)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备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无师德师风问题。

3)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承担1-2门专业课程。

4)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5)具有课程改革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开展中药学专业1门以上课程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和教法创新

6)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专业负责

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中药行业、专业发展

2在相关行业协会任职,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准确掌握行业企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变化。

3)能进行专业发展把控、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团队建设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领导组织能力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3.兼职教师

1)主要从中药研发、生产、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聘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相关实践工作5年以上,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3)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16:专业教学团队配置与要求

序号

专业课程名称

专业课程性质

教师要求

专职

兼职

学历

职业资格

行业经历

1

人体解剖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3

药理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4

中医学概要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5

药用植物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6

分析化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7

药事管理与法规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8

中药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9

方剂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10

中药药理学

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1

中药鉴定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2

中药制剂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3

中药炮制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4

中药调剂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5

医药市场营销学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16

中药化学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7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18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

专业拓展课程

本科以上

 

 

19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专业实践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20

毕业设计

专业实践课程

本科以上

 

 

21

临床医学概要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22

实用药品GSP基础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23

药学服务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24

药药膳技术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25

生理学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26

岗位实习指导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药师

27

中医适宜技术

专业选修课程

本科以上

 

(二)教学设施(实践教学条件)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与建设

应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安全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与建设

(1)中药鉴定实训室配备试验台、中药标本展示柜、中药腊叶标本柜、紫外分析仪、多媒体设备、数码显微镜、放大镜、小型粉碎机、标准药筛等仪器设备;配备中药材及饮片标本400种以上、中药浸液标本及中药腊叶标本各160种以上。用于中药鉴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中药制剂检测实训室或中药制剂模拟生产车间配备分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热鼓风干燥箱、恒温电动搅拌器、净水机、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器、离心机、分液漏斗、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荧光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用于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中药炮制实训室配备实验台、药匾、簸箕、药筛、切药刀、润药设备、烘干机、粉碎机、煤气炉或电磁炉、炒药锅、铁铲、托盘天平、搪瓷盘、切药机、台秤、蒸锅、恒温鼓风干燥箱、煎药机、电磁炉、煎药壶等仪器设备。用于中药炮制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中药制剂实训室配备中药粉碎机、药筛(不锈钢)、小型振动筛、V型混合机、多功能真空提取浓缩设备、药液过滤机、药物干燥箱、数显高压灭菌器、紫外灭菌灯、电磁炉、制颗粒机、药瓶封口机、液体灌装机、旋转式压片机、压片机(单冲)、高精度胶囊灌装板、搓丸板、多功能制丸机、栓剂模具、包衣机、可倾式反应锅、自动颗粒包装机、电热制蒸馏水机等仪器设备。用于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5)中药调剂实训室或模拟中药房配备调剂台、中药斗柜、成药柜、药品货柜、药品柜台、药筛、捣筒、戥、小型粉碎机、计算机等仪器设备;配备常用药饮片120种以上、中成药60种以上。用于中药调剂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6)中药药理实训室配备磅秤、兔固定器、兔开口器、灌胃器、托盘天平、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配套设备、分光光度计、精密电子天平、小鼠激怒实验盒、台式超声波清洗器、数显超级恒温水浴、医学虚拟实验系统、热板测痛仪、电热炉等仪器设备。用于中药药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7)中药化学实训室配备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器、分液漏斗、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紫外荧光分析仪、电热鼓风干燥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用于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8)药用植物实训室配备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三用紫外分析仪、显微标本永久制片、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等仪器设备用于药用植物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17:校内实训、实验室配置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实训室名称

主要功能

配置要求

对应课程

主要设备仪器

工位

1

药剂学实验室

中药制剂技术实验

面积:90M2

设备配置:旋转多冲压片机、单冲压片机、片剂四用测定仪、片剂崩解时限测定仪、机械粉碎机、槽型混合机、胶囊铝塑包装机、干燥箱、制丸机、安瓿拉丝灌封机、电加热手提式灭菌器、澄明度检测仪、栓剂栓模、单滴头滴丸机、不锈钢簸箕、摇摆式制粒机、振荡筛、全自动胶囊填充机、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研钵等

工位配置:片剂的制备及质检、散剂的制备及质检、颗粒剂的制备及质检、胶囊剂的制备及质检、软膏剂的制备、栓剂的制备、注射剂的制备及质检、溶液剂的制备、乳剂的制备及类型鉴别、混悬剂的制备及质检、滴丸剂的制备、丸剂的制备、包合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微囊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5人/间

中药制剂技术

2

理实一体化

实训室

实验实训教学

面积:90M2

设备配置:熔点测定仪、紫外灯、恒温水浴锅、旋转蒸发仪、回流装置、抽滤装置、干燥箱等

工位配置:阿司匹林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磺胺醋酸钠的合成、典型药物性质鉴别

25人/间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3

天然药物实训室

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定

显微镜、紫外灯等,40M2

20人/间

中药学、中药鉴定技术

4

天然药物化学实训室

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

水浴锅、索氏提取器等,50M2

25人/间

中药化学技术

5

中药标本室

生药的真伪鉴定

自制的标本等,60M2

20人/间

药用植物学、

6

模拟大药房

药品的陈列

合理用药实训

对病荐药实训

处方分析、调配

药盒、货架、药材等,60M2

20人/间

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中药调剂技术

7

中药学专业实训药房

GSP实训

药品、医疗器械、药材等,80M2

25人/间

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

8

中药炮制实训室

中药炮制

炒药锅、煤气灶等,80M2

24人/间

中药炮制技术

9

中药调剂实训室

中药调剂

中药调剂柜、电子秤、戥子等,80M2

25人/间

中药调剂技术

10

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的鉴定

药用植物,2000M2

20人/间

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

11

中药鉴定实训室

中药鉴定

双筒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灯等,40M2

25人/间

中药鉴定技术

12

中药化学实验室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

旋转蒸发仪、循环真空水泵等,40M2

25人/间

中药化学技术、天然药物化学

13

药用植物实训室

药用植物标本展示

各种植物的腊叶标本和浸渍标本,40M2

 

药用植物学

14

药理学实训室

开设经典、实用、综合性的药理实验课程

 

面积400M2

设备配置:兔固定箱、婴儿秤、兔鼻插管或口罩、橡皮管、张力传感器、玛利氏气鼓、注射器、铁支架、双凹夹等

工位配置:实验动物的捉拿与方法、尼可米对中枢性呼吸抑制的解救、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利尿药和脱水药对家兔的利尿作用、静脉注射氯化钾的毒性反应观察、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药物的协同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处方分析、调配、常见病用药指导、药物配伍禁忌等

20人/间

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与建设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药学咨询与服务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明确,配备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并建立了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和实施规章制齐全。

18校外实训基地配置一览表

序号

校外实训基地名称

基本条件与要求

实训内容

备注

1

邵东廉桥中药材批发市场

2000亩中药材批发市场

中药品种的真伪优劣的鉴定、不同规格中药材的市场销售

 

2

湖南南岳树木园科普基地

3000亩的树木培育基地

野外采药、鉴别药材

 

3

馨恒康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2500亩药材种植

GAP

 

4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零售

GSP

 

5

湖南和顺医药有限公司

药品批发

GSP

 

6

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

药品生产

药品生产各环节

 

7

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GMP认证的车间和设备

溶液剂和颗粒剂的生产及质量检查实训

 

8

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

GMP认证的车间和设备

注射剂和粉针剂的生产及质量检查实训

 

9

湖南恒伟药业有限公司

GMP认证的车间和设备

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的生产及质量检查实训

 

10

湖南大自然制药有限公司

GMP认证的车间和设备

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的生产及质量检查实训

 

11

永州市药检所

药品检验

药品检验

 

12

永州市中心医院

药房、药库、制剂室

药品调剂

 

4.校外岗位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与建设

拥有实习条件完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有稳定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岗位实习安排。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开展中药制药、中药购销、药品检测中药服务等相关实习岗位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涵盖当前中药学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本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指定的专人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和日常巡查工作,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序开展,并有安全、保险保障。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并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发布相关要求内容

19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名称

基本条件与要求

主要功能

接收

人数

1

湖南恒伟药业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15

2

湖南大自然制药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14

3

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18

4

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10

5

湖南南岳树木园科普基地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200

6

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50

7

湖南和顺医药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60

8

馨恒康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20

9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10

永州市药检所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20

11

永州市中心医院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20

12

老百姓大药房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13

养天和大药房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14

深圳海王星辰健康大药房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15

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16

中邦恒盛医药有限公司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20

17

恒康医药集团

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岗位实习

30

5.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建设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学校制定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学校党委会审核的教材建设制度,按照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本专业择优选用国家“十三五”或“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材。

根据专业办学特色与需要,开发并选用一些高质量自编特色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影像教材等)围绕专业课程标准,吸收岗位一线中医药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教材编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根据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展及时修订、更新。

实训(指导)教材应与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相吻合,与教材内容相配套。实训(指导)教材应实现实训项目的系列化、规范化,应反映教学改革成果,较好地体现各课程专业技能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图书文献配备的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学校图书馆应当具有门类齐全的中学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中学专业涉及的职业标准、技术手册、操作规范、规章制度、专业期刊以及案例类图书等。专业图书资料生均不少于60册,专业相关期刊的种类不少于15种。

学校校园网信息通畅,图书馆应有电子图书库和电子期刊库,免费向社会开放,师生可实现网上下载、搜索、在线阅读等功能。

20:学专业图书文献与电子资源配置要求

 

序号

图书与电子文献类型

具体书目名称

1

数据库资源

中国知网、万方资源库、维普图书馆、超新星电子图书库、中医临床思维实训平台、Web of science等

 

 

2

专业图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国药材学》、《常见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中药材饮片鉴别与应用图谱》、《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谱》、《常见药用植物图鉴》、《中药饮片炮制彩色图谱》、《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

 

3

学术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湖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湖中医药大学学报》、《西部中医药》、新中医》、《辽宁中医杂志》、《现代职业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健康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和4门校级及以上在线课程;课程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要求。

学校与智慧职教、超星等平台合作,师生可在平台上获取各种中学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课程的课件、视听教材、教学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等,并提供讨论、小组活动,疑难解答等教学活动。

21:中药学专业数字化资源选用表

序号

数字化资源名称

资源网址

1

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

国家级

https//www.icve.com.cn/portalproject/themes/default/qep5ad6nxr9bv8pqqzu-bq/sta_page/index.html?projectId=qep5ad6nxr9bv8pqqzu-bq

2

中医基础理论》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51lkalgpmkhcxzgxet5bbg

3

中药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iwywayikf79epdgcixmebg

4

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bl3jaayrgkdn45sh2b7oa

5

中药鉴定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pcfjaiwnck5ecer9frsfla

6

中药调剂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adsaaaqnm4pdad-io2dxuq

7

中药制剂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beznav2rbyddjwzooeqeq

8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grjrayandjnbberballmlg

9

中药炮制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xmssaxwnbyjfkmweiqpyla

10

《中药药理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gwbdaywn6ardknbrokn-8g

11

《药事管理与法规》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1fisafykqjddf-pu6tvowg

12

《中药储存与养护》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wwuhazkny6xhbqcl5nl-og

13

《药品购销课程群》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bdjaaw2t1odlahp96phha

14

《中药化学技术》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v1h8aian1k9k14ve8j-zkq

15

《药用植物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hdklajgnz7zpzvew5gqsig

16

《分析化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ve.com.cn/portal_new/courseinfo/courseinfo.html?courseid=62iyaeuonrbmvj-v-ujcmw

(四)教学方法

依据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资源等,常用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地观摩教学法、小组竞赛教学法”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深化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

1)教师教学方法

①实验探究教学法: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项目与计划,组织学生自主规划实验步骤,进行自主实验、观察、记录,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确定实验项目任务/目标——实验教学准备期(教师准备实验器材与学生预习)——实验实施阶段(建立实验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

②案例分析教学法:以药学岗位实际案例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案例之中。教师选取典型的岗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取与分析——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案例—分析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课堂讨论与答疑——总结归纳。

③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提出一系列与药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提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与总结。

情景模拟教学法:创设模拟药房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药房环境中进行药品陈列、中药调剂、药学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模拟药房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模拟药房创设——课前准备(学生了解药房工作流程—分组准备)——课堂演练与指导——分析总结。

实地观摩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研发等环节。通过药企实地教学,增强学生对药学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药企联系与安排——实地参观与学习——学生撰写参观报告——教师点评。

混合式教学法:运用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库资源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以及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打造属于教师自己的特色SPOC课程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实训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匹配行业标准,教学方式切实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发挥引导、启发、指正和评估的作用,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①课前预习: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在线资源等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了解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提出问题。

②课中互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

③课后拓展:课后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模拟操作进行课后巩固,通过查阅

(五)学习评价

1.评价原则

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模式,把线上、线下评价结合起来,加强过程评价,使线上、线下评价促进混合式教学开展,促进学生学习。

2.评价方式

包括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等形式,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考核办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考核方式、计分方法可不同。

1)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包括专业专任教师、专业兼职教师、实习带教老师,以及学生互评等;二是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与讨论、理论考试、技能操作、专业技术综合运用以及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

3.校内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

专业课程如无特殊要求,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评价:

1)过程考核:成绩占30%40%,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上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资源库自主学习情况等,不合格则不能参加理论与实践考核。

2)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占60%70%,理论考核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一般采用笔试(开、闭卷)等形式。实践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课程技能考试、跟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形式进行。

学分制考核: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规定学时、总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岗位实习考核评价

1)考核要求:校企(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考核相关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方法和要求,组织带教老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实施,以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

2)考核内容:理论考核内容为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药专业知识,注重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的融合。

3)考核形式: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职业素养及技能进行综合评价。①过程性评价:一是实习生实习日志检查表,以实习周为单位,每周一表,38周实习结束后装订成册。二是实习生能力测评:来自平时各项实习活动中表现及撰写的毕业设计方案及作品等;②实习岗位终结性评价:在各岗位实习结束前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岗位实习前,学生先做自我鉴定,实习单位根据各岗位考评及学生自我鉴定做总结性评价。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覆盖校院两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中药学专业诊改和质量管理按照8字螺旋体系进行二次设计,达到一学年小螺旋、三学年大螺旋的动态诊改思路,依据目标和标准,组织实施,在工作过程中分析数据、诊断问题、及时改进,促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形成不断提高的质量改进螺旋。

 

3 中药学专业质量管理“8字螺旋”图

1.组织管理

为确保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运行和诊改工作有效落实,根据学校党委整体部署,成立了以医学院院长为组长,医学院副院长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专业诊改小组。明确诊改小组的任务分工、岗位职责,完善配套制度。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诊改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系统培训,引导教职员工变被动诊改为自我诊改,使诊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2.诊断改进

1)一学年小诊改

中药学专业以1学年为一阶段性的小诊改。在1学年的实施过程中,系统采集关键数据点,并进行过程检测和数据分析,当目标进度没有完成时,系统自动发布预警,建设任务负责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重新实施改进后的规划,构成一个小诊改循环。1学年诊改周期实施完毕后,完成专业自我诊改报告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三学年大诊改

中药学专业学制为3年,所以本专业实施3学年为一周期的大诊改。依托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照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对专业建设3学年总的工作的完成进度、质量、水平进行监测。根据数据监测,了解招生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培养效果、科研及社会服务、课程体系及教学运行等多维度数据,再根据这些多维度数据有针对性修订下一年度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条件、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十、毕业要求

为贯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求,持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和实际情况,制定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医药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2.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3.在校学习期间综合素质达到学生发展标准要求。

4.无未撤销违纪处分。

5.诚实守信,按时交清学费,及时归还公物。

(二)身体素质

1.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因病或残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须向学院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

2.心理健康评价达标。

(三)学业成绩

1.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技能综合考核,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成绩合格。

2.学分:

1)学分认定:按人才培养方案修完所有必修课程及岗位实习,并取得139学分,选修课(含公共和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0学分(含限选16学分),学生需获得159学分方可毕业。

2)学分积累与转换:若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可免考《信息技术》;若获得全国英语等级考试A级证书,可免考《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若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及以上成绩的计选修课程2学分,在校期间最多累计4学分;取得职业资格证或“1+x”证书的记2学分,可免考相关课程;

3)总学分:学生需获得159学分,方可毕业。

(四)外语水平

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根据专业岗位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达到相应的外语等级水平,获得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以上证书,或通过学院举行的同等水平测试。

(五)计算机水平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或通过学院举行的同等水平测试。

 

 

 

 


十一、附录

附件1 中药学专业课程描述

一、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10001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周学时

3

教学周数

16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知识

3.理解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4.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领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

6.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

7.认知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理解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时代价值

8.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了解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二)能力目标:

1.提升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

2.提升把握人生方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能力

3.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要求的能力

4.提升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4.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

5.提升道德品增强道德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培育法治精神,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传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提升法治素养、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等。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教学要求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本问题,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讨式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4.注重利用地域红色资源、各种纪念馆、社区开展丰富实践教学

5.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如职教云慕课学院的在线课程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6.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

7.本课程实行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10002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2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一学期20学时

二学期28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

一学期18学时

二学期22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一学期2学时

二学期6学时

周学时

3

教学周数

24周

一学期10周

二学期14周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第二学期考试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3.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守正创新、斗争精神、胸怀天下等理论品格

4.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二)能力目标:

1.提升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能力

2.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3.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主题、理论贡献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总体布局、战略安排、根本动力、重要保障、政治保证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用贯通,知行统一。

三、教学要求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通过对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链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4.注重利用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先进榜样、特色社区建设开展丰富实践教学

5.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如职教云慕课学院的在线课程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6.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7.本课程实行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10003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时

32学时

理论学时

28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周学时

3

教学周数

11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2.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掌握邓小平理论首要问题和理论精髓,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5.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6.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等能力。

3.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2.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3.立强国志立志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勇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及过程;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及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三、教学要求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利用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先进案例、特色社区建设开展丰富实践教学

4.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如职教云慕课学院的在线课程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5.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

6.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30%,终结性考核70%

《形势与政策》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10004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6学期

总学时

16

理论学时

16学时

实践学时

0学时

周学时

第一、二、三、四、五、六学期分别4,4,2,2,2,2学时,第一、二学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同课表。3-6学期每学期2学时时事讲座,不进课表

教学周数

8

1-2学期各2周

3-6学期各1周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第二学期考查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时事热点

2.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

3.了解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原则立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敏锐力和洞察力

2.培养学生处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辨析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围绕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港台事务、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等开展教学,讲座部分主要结合国家重大会议精神、重大时事、重大方针政策等开展教学。每学期具体教学内容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

三、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体现动态性、时效性,及时掌握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事热点、国内外重大事件

2.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关心国内外时事,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3.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灵活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研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

4.教材选用中宣部时事杂志社发行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5.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30%,终结性考核占70%。

《大学英语》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2-1、24G020002-2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2学期

总学时

128学时

理论学时

96学时

实践学时

32学时

课程学分

8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良好的语言文化素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正确价值观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和多元文化交流等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基本的听、说、读、看、写的学科核心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英语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六个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教学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突出职业特色,加强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施学业水平评价,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占总成绩30%,终结评价占总成绩70%。

《大学体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3-124G020003-2、24G020003-3、24G020003-4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23、4学期

总学时

108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96学时

课程学分

6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文化价值,体育运动卫生与保健知识,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与竞赛方法,体育运动的欣赏和奥林匹克运动。

2、体育运动项目

田径:包括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等项目,培养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和弹跳能力。

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球类运动技能。

形体运动:包括形体训练、健美操、瑜伽等,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武术:如太极拳、长拳以及中华传统养生保健法八段锦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三、教学要求

遵循体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明确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该项目的基本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配合,并能在进行身体锻炼中熟练使用;使学生了解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体系,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身体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中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3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40001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职业发展部分1学期

就业指导部分3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0学时

1学期10学时,4学期10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1学期6学时,4学期6学时)

周学时

2

教学周数

1学期8周

4学期8周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旨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以此提高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及就业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求职择业的实力,最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1、素质目标

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就业与创业的概念和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充分了解职业、产业和行业,了解当前我国的职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职业道德观念,锻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2)使学生掌握三大理论——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

3)使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知识、技能、生理、心理特点对职业性格的影响,准确把握目标职业的特性;了解职业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掌握职业性格的测量,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职业发展路途设计步骤等。

4)使学生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基本构成,掌握专业知识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方法。

5)使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收集途经、求职材料的组成,了解笔试和面试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求职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技巧。

6)使学生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容,了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经和方法。

3.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树立信心,掌握信息搜索与管理能力、生涯决策能力、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等。

2)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 

3)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制作简历的能力、应对求职面试的能力等求职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趋势、职业生涯规划的著名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量的内容及方法、职业化和职业素质、求职材料的准备、求职之笔试、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与保护等八个教学单元。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课教学: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外,积极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活动训练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情商修炼和素质拓展

实践课教学:主要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分析、人才市场考察、企业调研、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注重加强课堂训练和课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重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2、教学考核和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任务考评)总成绩的40%与终结评价(结课考核)总成绩的60%相结合。

1过程考核包含平时作业、课堂实践、课堂出勤及学习态度等项目,各占权重为10%、20%、10%。过程考核为40%+理论考核60%(考核内容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书、自我认知分析报告、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书;考核方式主要为:实践作业、模拟演练等)2)结课考核:平时40%+作品60%。

《创业基础》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40002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时

32学时

理论学时

20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周学时

2

教学周数

16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察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旨在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产教协同、科教协同等育人模式,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全覆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公共必修课程。

1、素质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作用

2、知识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原理、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创新工具与创造技法,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3、能力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整合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以及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

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创业与人生,创新、创业与创业精神,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创业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商业模式及其设计与创新、创业资源与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与创业计划书、新企业的创办与管理等个教学单元。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外,积极配合使用案例分析、小组活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商业游戏、仿真模拟等创新教学方法,重点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实践中学习,与他人产生互动,与他人分享经验与经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策略,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自信心并果断决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

2.教学考核和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注重参与性)总成绩的40%与终结评价(注重商务性)总成绩的60%相结合。

1)过程考核包含出勤率、参与讨论积极性、项目论证深度广度,各占权重为20%、10%、10%。过程考核为40%+理论考核60%(考核内容主要为创业项目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商业计划的质量;考核方式主要为:作品展示、模拟演练等)。(2)结课考核:平时40%+作品60%。

《军事技能》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00001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112学时

理论学时

0学时

实践学时

112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2.知识目标:对国防概述、国防法制、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国防动员、我国安全环境、国际战略格局、军事思想、新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信息化装备有较清醒地了解。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拼搏,掌握科技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达到和平时期积极投身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战争年代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后备人才。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要求

1.教师要求:学校应当按照教学时数和授训学生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教育(技能)授训教官。授训教官培养必须政治过硬,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强,符合军训主管部门要求。

2.教学设施:具备军事技能实践所需的场地和设备。

3.教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

4.教学评价:本课程以学生出勤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5.思政育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军事理论》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11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时

36学时

理论学时

36学时

实践学时

0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对国防概述、国防法制、国防建设、武装力量、国防动员、我国安全环境、国际战略格局、军事思想、新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信息化装备有较清醒地了解。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达到和平时期积极投身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战争年代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后备人才。

素质目标--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军事思想讲解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的军事战略,研究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和军事斗争准备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当前国际军事形势的热点问题,如地区冲突、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等。讲述我国国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要求

学生应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遵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注重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平时成绩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考试成绩60%。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10006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32学时

理论学时

26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知己纳己。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调适自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并以“自助助人”为目标,将各种心理调适技能运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素质目标:探索自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

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和学习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按照新生乍到、察己知人、我爱交往、识别心魔、干预危机五个工作/学习模块、11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单元设计。

模块一:新生乍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健康的含义,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了解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求助途径。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评判。

模块二:察己知人。明晰自我意识的含义,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矛盾,掌握培养积极自我意识的策略和方法。了解什么是情绪,认识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认识自我情绪特点,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学会分析人的气质,掌握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模块三:我爱交往。明晰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含义,初步掌握人际吸引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技巧。使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了解爱情的心理结构、健康的爱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爱的能力。

模块四:识别心魔。使学生能够分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熟悉常见心理障碍的分类和常见心理症状的识别,了解预防干预心理问题的方法。

模块五:干预危机。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珍贵,识别大学生各种不同心理危机和表现,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原则和步骤,学习面对危机时的自我调整方法。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让她们了解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理念、了解心理咨询流程,了解心理咨询的求助途径。

三、教学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院大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设计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专兼职教师均需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专职教师需持续在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兼职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3.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以及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4.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如智慧职教云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5.采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或省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6.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40%和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0%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5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劳动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掌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熟知劳动工具、设备、设施使用原理掌握服务性劳动意义、原则、注意事项;掌握与劳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与劳动安全常识。

能力目标:能认识劳动重要性;能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熟练进行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劳动操作;能自行策划并有序开展服务性劳动;能利用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劳动合法权益。

素质目标增强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意志;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培育职业品质,涵养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整洁有序的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节能环保意识;培育奉献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具备正确的劳动安全观,具有一定的劳动防范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认知、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保障,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认识劳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劳动保障等8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遵循劳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导向,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增益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程注重劳动知识讲授,线下课程注重劳动技能与劳动实践。实践课主要以实训、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组织开展。

考核评价: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60%(含在线课程学习、课堂活动、劳动实践),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增值评价占总成绩10%(竞赛获奖等),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

《大学美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4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美的概念、本质与特征;掌握美的表现形式、分类及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能理解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领域的文化内涵;能感知和鉴赏美,参与美育实践活动。

素质目标: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美的内涵、审美范畴、审美意识与心理、艺术审美、职业审美、社会审美等。以审美活动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分为美育导论、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音乐艺术、诗歌艺术、舞蹈艺术、职业美育、人生之美等10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准确揭示美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审美活动完成大学生审美形态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程注重美育知识讲授,线下课程注重美感体验和美育实践。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40%,线下考核占6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00002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知识目标

掌握学校学生及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方法并对未来职业进行初步规划

3.能力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及讲座,解决新入学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所遇到的难题和问题,使学生能顺利适应大学新生活,正确面对各种问题,学生能进行自我调整,减少心理冲突,能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积极面对未来

二、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模块一:素质教育;模块二:专业教育。包括校史校情教育这部分内容旨在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学科特色、校园文化等。专业教育向新生详细介绍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规章制度教育包括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考试纪律、奖惩制度、宿舍管理规定等。安全教育涵盖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适应性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转变、社交技巧的提升等。

三、教学要求

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学校生活指南学习、集体主义、团队意识教育等系列活动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9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程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让学生掌握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分析和应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准确判断和处理涉及国家安全的事务。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安全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国家安全的主要领域(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安全的策略和措施。

三、教学要求

遵循国家安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调研、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新闻报道等,拓宽知识面,深入思考国家安全问题。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平时成绩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考试成绩60%。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无机化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13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医学检验类、药学类、农技类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的科学,基本内容包括原子和分子结构、化学平衡、溶液化学、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配合物化学、元素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学好无机化学是为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医学检验、食品检验等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

1.知识目标

掌握溶液、胶体、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配位化合物等基本知识点及其医学应用。熟悉与专业有关的化学知识。

2.能力目标

能懂得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去理解和解答实际工作中化学专业问题,学会运用化学技能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

培养理性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安全规范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溶液与胶体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物质结构和配位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外,积极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一以贯之,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

2.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有机化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16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时

48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医学检验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及相互之间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基本内容包括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对映异构,医用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等基本理论知识。学好有机化学是为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医学检验、食品检验等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

1.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物的命名、结构、理化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专业有关的化学知识。

2.能力目标

能懂得熔沸点测定、萃取、重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能懂得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去理解和解答实际工作中化学专业问题,学会运用化学技能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

培养理性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安全规范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重要化学性质以及与药学、检验的关系等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有机化合物概述,烃,醇、酚、醚,萜类和甾族化合物,醛、酮,糖类化合物,羧酸及其脂类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外,积极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课程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本蓝图,体现“所学即为所用”的高职教学理念。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二、专业课程

(二)专业核心课

《人体解剖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30005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6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及相互联系,以便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1.素质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具有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2.知识目标

掌握人体的组成以及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熟悉人体各系统和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掌握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掌握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能力目标

掌握人体器官的观察方法,确认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掌握主要器官的体表投影;能够指出人体重要的骨骼、肌肉、韧带等结构的体表标志;能够确定重要脏器的体表映射点;能够明确主要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结构及毗邻关系。

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人体各器官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教学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采用理论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知识竞赛和必要的印证性实习教学模式,更好掌握人体形态和结构。紧跟现代医学进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顺应终身教育的需要,注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无缝结合。在实验课中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独立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感恩、慎独等优良品质。

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省级优秀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30026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6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特异性防治原则;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正确采送病原生物学检查的标本,为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能力目标: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案例和临床案例;掌握规范、熟练的生理指标测定和功能试验的基本技能操作,而后一项能力,主要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设定。

素质目标: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认知性目标。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消毒灭菌、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消化道感染的细菌、创伤感染的细菌、性传播细菌、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的总论、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消化道感染病毒、反转录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革兰染色法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在讲授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通过临床及生活中的病例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或通过小组进行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分别在教室、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进行。

完成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基本教学设施以及《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和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形成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完成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显微镜等高端精密仪器及配套设施都已经基本具备。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纷繁复杂的基本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三观,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有情怀、有温度、有专业技能的医学人才。

充分利用MOOC教学资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省级优秀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本课程评价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药理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00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

36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熟悉药物的分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了解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该领域的重大进展。

能力目标:能对临床常用药物进行分类和合理用药,具备问病荐药和分析处方的能力;能对个人、家庭、社区的药学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的用药咨询;能进一步学习和更新药理学知识以及能运用药理学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素质目标:具有药学岗位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药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观念,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工作态度;具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心血管系统药理学,内脏系统药理学,内分泌系统药理学,化学治疗药理学,其他类药物等八大模块。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主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上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自主学习法等。实验教学尽量使用真实动物,让学生了解药理学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体会真实的实验感受。同时利用标准病例、多媒体展示来讲解分析、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70%。

中医学基础概要》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4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开设时间

1学期

48学时

理论学时

42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核心概念及相互关系。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常见辨证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基本病证分析的能力,能够识别常见的中医证候并给出初步诊断建议。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临床综合素养。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医知识时保持理性思考与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观念,为未来的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核心领域,具体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三、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临床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思路与方法。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技能训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并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终结性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同时考虑学生的实践表现与创新能力。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的30%,线下考核占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药用植物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7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

36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准确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种类,调查与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安全规范意识,重视中药材应用的安全与疗效,具有药用植物野生资源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医药行业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基本知识、药用植物的形态、药用植物组织结构和显微鉴别特征、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基本知识、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有植物形态学部分包括植物细胞结构、植物的组织、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分类学部分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三、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和本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教学,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详细解释教学重、难点。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30%,线下考核占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分析化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6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54学时

理论学时

36学时

实践学时

1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检验分析岗位所需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具有从事常见化学物质的分析与检验的工作能力,为后续生化检验、临床检验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对接检验分析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绩效评价方式,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渐进性要求,设计为基本经典化学分析能力(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仪器分析能力(电化学分析和光学分析)、综合分析能力横向三大模块,纵向九大项目,总计23个单元教学内容,40个具体任务。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一以贯之,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评价。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开展实物鉴定,体验鉴定要点,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组操作、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

2.教学评价

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2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

54学时

理论学时

30学时

实践学时

24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品监督管理领域、药品研发领域、药品生产领域、药品经营领域、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等方面药事管理和法律的知识,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具有在中药学实践中能辨别合法和非法行为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药事法律法规,掌握药品行政执法和应对执法的药事技能,能够根据有关药品政策与技术规则,处理药事法规实务项目,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指导中药学生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法治观念,自觉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用药合法权益,培养积极细致的职业态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助的精神,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药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内容

药品的定义、质量特性;药品监督管理的定义;药品分类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的具体办法;药品说明书的内容要求和格式;药品标签的内容与书写印制要求;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掌握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要点。医疗机构调剂业务和处方管理规定;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掌握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程序、处置、评价和控制的内容;药品召回的界定分级和程序;熟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直属技术机构的职责、中国执业药师和药师的职业道德准则。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推理及逆向推理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充分运用云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精品在线课程《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理论课+实验课+线上慕课拓宽教学时空,课前-课中-课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

《中药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

72学时

理论学时

60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合理用药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关注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坚定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重点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了解重点中药的来源、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现代药理作用。

素质目标:能够辨识常用的中药饮片;能通过中药之间的比较,发现并归纳总结不同中药的共性和个性,学会区别用药;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针对基本病证辨证用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明晰中医整体思维在本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

内容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中药基础知识,包含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及中药应用;模块二为临床常用中药介绍,包含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及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和收涩药等。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性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云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多采用中药材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

《方剂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5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48学时

理论学时

42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分类方法、变化形式及煎服方法等内容。熟悉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意义及方解,理解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关系。了解中成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研制过程及质量标准,掌握常用中成药的组成、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方剂学理论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对方剂进行加减化裁等。培养学生的辨证施治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提高学生的中药学素养,使其能够识别、鉴别常用中药及中成药,并了解其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增强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遵循医德规范,保障患者权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其通过阅读文献、参加学术活动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方剂及中成药学三部分。其中,方剂学部分包括方剂的形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等;常用方剂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类经典方剂的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中成药学部分则重点讲解中成药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

理论教学:注重方剂学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通过深入浅出讲解,使学生对方剂学和中成药学有全面而深刻理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实践教学:安排适当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如方剂配伍实验、中成药辨识与应用案例分析等,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引入典型方剂和中成药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在线课程学习、课堂互动、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均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作为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作为增值性评价的加分项。

《中药药理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4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36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思路和现代研究进展;掌握常用中药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现代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了解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与知识评价常用中药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提供中药咨询及用药常识的宣传教育等药学服务;独立进行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分析和探索中药药理的作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后续学习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爱患者的人文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毒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驱虫药、外用药、中药药理学实验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推理及逆向推理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讲授法、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采用云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高等数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考核评价: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实训报告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10%;终结性评价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两部分,分别占成绩总分值的30%和60%。

 

(二)专业核心课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5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64学时

理论学时

44学时

实践学时

20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药真伪优劣鉴定的依据、取样原则与方法,熟悉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及加工方法;熟悉120种常见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定特征,尤以传统的经验鉴别;熟知有关中药鉴定的法律法规;了解300种常见中药识别要点。

能力目标:能按中药鉴定的程序和具体操作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定;能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对中药进行鉴定;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识别300味常用中药,做到见药知名;能运用显微鉴定法鉴定20味中药的粉末;能对给定的中药进行真伪优劣鉴定;具有查阅文献和书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素质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仁爱”、“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观,遵守“济世为怀”、“清廉正直”的职业道德规范,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守则,使学生具备严谨负责、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工匠精神”的中药学技术人才。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中药材生产栽培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根及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种子类中药、根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等教学内容。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推理及逆向推理法,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中药鉴别实用岗位技能学习和拓展能力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显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实训报告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10%;终结性评价包括廉桥实践考核、实训考核及期末理论考核三部分,分别占成绩总分值的10%、20%和60%。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6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64学时

理论学时

44学时

实践学时

20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药剂常用辅料的性能、特点,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及改善方法,中药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了解中药药剂学发展简况,中药制剂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中药传统剂型的种类与特点,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

能力目标:能正确解读生产质量管理文件;能正确分析处方;能根据标准操作规程,熟练操作药品生产设备;能对生产的制剂进行质量检查,并判断所生产药品是否合格;能规范进行岗位清洁;能及时、真实、准确、规范记录生产数据和检验数据,能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开展相关生产指令的下达;能根据不同制药设备,设定相应的运行参数,开展制剂工艺研究。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传承制剂操作技能的历史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具有“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准确无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树立质量意识,精准投料,节约环保的意识;养成“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7S素养;爱岗敬业,具有对潜在风险预测识别能力,具有药物制剂生产管控风险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结合实际具有创新思维。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块一:中药制剂基本知识,包含药品标准、中药调剂、制药卫生、制药用水、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模块二:中药制剂基本工序,包含制剂基本操作、药物的溶解与稀释、固体物料单元操作、浸提技术;模块三:传统中药制剂,包含丸剂、中药液体制剂、浸出制剂、散剂、外用膏剂和栓剂;模块四:现代化中药制剂,包含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中药新技术和新剂型。

三、教学要求

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仿真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把安全、规范生产和节约等思政元素的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省级优秀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7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

64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

实践学时

24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中药炮制方法及其典型品种的炮制原理、临床应用和工业化程度;能基本掌握各种炮制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方法;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及中药炮制的研究现状、水平、研究重点和方向。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依法炮制、规范操作理念;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等,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具备开拓进取和创业创新的精神;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

绪论、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饮片的贮藏与保管。各种炮制技术:净选与加工、清炒法、加辅料炒,炙法、煅法、蒸煮燀法、复制法及其他制法等。

三、教学要求

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和国家中药炮制工等高级工种要求,在教学过程分布在校内中药炮制实验室和中药饮片加工厂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方式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实验资源,采用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教学过程采用现场教学、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详细解释教学重、难点。

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实训报告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20%;终结性评价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两部分,分别占成绩总分值的40%40%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8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

54学时

理论学时

30学时

实践学时

24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处方常用术语、中药处方应付常规、中药配伍禁忌等知识掌握中药饮片的调配程序及要求;掌握中成药调剂的相关知识;了解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度;解汤剂制备的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备熟练进行中药饮片调剂各工序的操作能力,能独立准确快速地完成中药饮片处方调剂;能熟练进行中成药的调剂,具备正确分析顾客病因,合理推荐非处方药的能力;具备针对要求进行临方炮制的能力;具有正确使用煎药等设备制备汤剂、散剂的能力;能正确贮藏保管中药饮片,具有正确处理变异中药的能力等。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敬业““诚实”“公平”的职业道德观,遵守“人命攸关”、“尊重患者”、“慎言守密”的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严谨、负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中药调剂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药调剂概论、中药饮片调剂的设施和工具、审方、计价、调配、复核与包装、发药、煎药、新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调剂的设施、中成药的分类及陈列及中成药的审方、调配、复核、发药及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调剂赛项等

三、教学要求

分利用教学资源及中药调剂实训室等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贯彻于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性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云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多采用中药材实物具体调剂工具设备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难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30%,线下考核占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09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

48学时

理论学时

30学时

实践学时

1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能完成医药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学会促销策划方案的设计;学会分析市场环境;学会使用顾客让渡价值分析消费者行为。

能力目标:能完成医药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学会促销策划方案的设计;学会分析市场环境;学会使用顾客让渡价值分析消费者行为。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助的精神,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内容

医药市场营销概述、环境分析、市场调查、STP策略、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药店店员、OTC代表、医院代表、医药招商人员、医药商务人员)工作实务等理论及实训教学内容。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推理及逆向推理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联系社会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充分运用云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课+实验课+线上相关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课前-课中-课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0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64学时

理论学时

44学时

实践学时

20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及生物活性。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了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的生源、分布及生物活性。研究中药化学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正确掌握煎煮法、回流法等常用提取方法;具有分离、精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技能;能熟练使用各类色谱和试剂检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备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能力;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能设计出合理的提取、分离、检识方法。

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中药化学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专业素质巩固,具有热爱中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质量第一的观念(做药就是做良心);具有良好的中药学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一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服务宗旨)。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概论,主要包括中药化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发展过程等;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及技术;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基本程序;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具体介绍四个模块构成

三、教学要求

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和国家中药提取工等高级工种要求,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同时,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考核评价突出过程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参照职业资格的标准。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1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54学时

理论学时

36学时

实践学时

18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中药制剂检测的依据,掌握中药制剂检测的程序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中药制剂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的内容和方法。理解中药制剂常规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分类。掌握中药丸剂、滴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酊剂、酒剂、糖浆剂、煎膏剂等剂型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的知识查阅《中国药典》等药品标准,会进行中药制剂检验的取样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会进行中药制剂检验中相关数据的处理。能对丸剂、滴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酊剂、酒剂、糖浆剂、煎膏剂等常用中药剂型进行检测,会规范记录检验过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

素质目标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形成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药品质检岗位职业习惯;养成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热爱思考、勤于动手的职业素养;形成团队协作观念和互助精神和探索、创新、创优意识。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中药制剂检测基本操作技术,包含中国药典的查阅、药物检验单的填写、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容量仪器的使用和校正;中药制剂鉴别技术,包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升华法鉴别、光谱鉴别和色谱鉴别;中药制剂检查技术,包含中药制剂杂质检查和中药制剂的常规剂型检查;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技术,主要介绍常用的光谱和色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四个模块构成

三、教学要求

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实验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体验中学习。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70%。

 

(三)专业拓展课或实践课

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Z060513

课程性质

专业拓展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0学时

实践学时

12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入库验收、储存、在库养护、出库复核等方面中药储存与养护的知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易变质中药储存与养护要点。

能力目标:具有在中药学实践中能储存与养护中药的基本能力,能综合运用中药储存与养护的知识指导中药学生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明晰逻辑思维在本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用药合法权益,并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规教育,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助的精神,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药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内容

中药储存与养护概况;中药储存与养护的目的和任务;中药仓库管理;中药入库验收;中药储存与养护;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中药储存常规检查要求;中药养护方法与技术;各类中药储存与养护;中药出库管理。

三、教学要求

综合应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推理及逆向推理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充分运用云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精品在线课程《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课程资源,理论课+实验课+线上慕课拓宽教学时空,课前-课中-课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S060501

课程性质

专业实践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

60学时

理论学时

0学时

实践学时

60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药资源的分类、分布、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等基本知识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创新方法了解中药资源的采集、加工、贮藏和保护方法,以及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性保障措施了解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

能力目标:熟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策略,培养学生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及时处理顶岗工作岗位中的相关问题。

素质目标: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具备中药生产、营销、质检、服务和管理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内容

模块一: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二:岗位核心技能模块三:跨岗位综合技能。

三、教学要求

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实训操作中心开展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40%,线下考核占6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毕业设计》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S060502

课程性质

专业实践课

开设时间

6学期

总学

60学时

理论学时

0学时

实践学时

60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巩固和提高中药学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及进行正确用药指导的能力;具有中药生产、加工、销售、质检等岗位能力。

能力目标:能熟练进行相应岗位专业操作;具有中医药思维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理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良好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

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上报选题并接受学院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在岗位实习过程中,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在医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毕业设计答辩小组的安排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学校统一使用的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毕业设计成果,上传毕业设计答辩资料,展示毕业设计全过程。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通过优秀毕业设计实例教学、小组讨论学习、示范法、查阅文献、毕业设计答辩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的相关的流程及撰写格式。

考核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从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毕业设计成果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科研创新力、文字撰写能力进行考核。

三、选修课程

(一)公共选修课

《职业素养》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05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4学期

16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职业素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并理解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2.强化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领导力。

3.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迅速适应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4.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素质目标:

1.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包括仪表仪态、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

2.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心态。

3.强化学生的时间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4.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与敬业精神,形成持续学习和不断进取的职业态度。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围绕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展开,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概述:介绍职业素养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2.职业形象与礼仪:讲解职场中的仪表仪态、着装规范、商务礼仪等,帮助学生塑造专业形象。

3.沟通能力与技巧: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4.团队协作与领导力:探讨团队协作的原则和技巧,以及领导力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

5.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介绍职场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6.职业规划与发展: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三、教学要求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40%,线下考核占6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1000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

48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24学时

课程学分

3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培养信息思维,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信息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

素质目标:培养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安全观;理解信息社会特征,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形成健康的信息行为。

二、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三、教学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课程思政要求,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环境中能站稳立场、明辨是非、行为自律、知晓责任。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着重培养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采用项目驱动、案例(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在线课程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时空。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终结性考核分为理论考核(30%)和实践考核(40%)

《中国共产党党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10005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6学时

实践学时

0学时

周学时

3

教学周数

6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2.了解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

4.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

2.提高学生对党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的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成的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的富国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的强国大业;深刻阐释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肩负时代发展重任,积极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教学要求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通过对学生开展党情、党史学习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2.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深厚的党史知识储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链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4.采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共党史实践教程大学生版教材

5.本课程实行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32学时

理论学时

24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建立宏观的文学史体系,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能力目标: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

素质目标: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课程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高等数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7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1学期

总学时

32学时

理论学时

28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金融服务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初步了解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初步掌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建立变量的思想,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变量数学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初步训练。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运算能力,逐步使学生学会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生活中或工作中所遇到的简单的经济问题。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

三、教学要求

理解常量变量及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和分段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求定义域、值域的方法,掌握复合函数和分段函数的概念。

知道极限的概念,会求简单的极限

理解导数的概念,会求曲线的切线,掌握求导的方法(导数的基本公式、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求微分的方法;会求一、二阶导数和偏导数;掌握导数的应用(判断函数单调性、求极值);了解边际及弹性概念,掌握求经济函数边际和边际值的方法,掌握求需求弹性的方法。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积分基本公式,会用基本公式及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求积分。

理解总体、样本、均值、方差与标准差,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了解作直方图的方法;了解概率及事件独立性的概念,会做事件简单的运算;

矩阵的概念、阵运算、矩阵的逆、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矩阵代数应用举例。

考核评价: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其中平时总成绩40%,期末考核占60%。重点考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物理》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07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6学时

实践学时

0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培养基于物理规律分析医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医学操作中的安全规范与职业道德;

2)建立物理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的科学视野,增强多学科协作意识和综合素养

2.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流变学基础知识;

2)熟悉医学相应专业知识;

3)了解液体的表面现象

3.能力目标

1)能运用物理原理初步分析医学实际问题;

2)能运用物理学知识规范操作常用医学设备

二、课程内容

1.医学相应专业基础:检验技术倾向于医用光学,液体表面现象;康复治疗技术倾向于人体力学,人体生物电场和磁场;口腔与影像技术专业倾向于X射线与CT:X射线的特性与医学应用、CT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2.医学专业共同基础:血液流变。

三、教学要求

1.教师要求: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知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

2.教学方法:建议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3.教学评价:建议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不低于50%。

4.思政育人:应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敬业精神,使学生具有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20017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18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领会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精髓。

能力目标:掌握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传统文化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教学中遵循“注重传承、充实底蕴”的原则,精读多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健康教育》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07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周学时

1

教学周数

16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执行、评价的基本过程。

2、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健康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初步运用健康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2、具有初步的计划并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

2、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

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工作的步骤和发展历史;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传播和健康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形式及基本技巧;重要场所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健康教育概述、目标、任务及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评价等。

三、教学要求

1、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依据教学条件,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能合理应用智慧职教平台及其他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应用资源库自主学习。

2、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中医药文化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9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3学期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药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特色;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诊疗方法;熟悉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智慧、健康观念及现代应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药文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

1.中医药文化概论:介绍中医药文化的定义、特点、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2.中医药文化源流:追溯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3.中医药文化哲学基础:阐述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及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4.中医药文化诊疗特色:分析中医药文化的诊疗方法、理论体系及临床应用。

5.中医药文化养生智慧: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养生观念、养生方法及现代应用。

6.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介绍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现状、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要求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占总成绩40%,终结评价占总成绩60%,注重过程性与学习性投入、强调参与度评价权重,促进自主性与协作式学习。

创新思维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10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并破除创新思维的枷锁,掌握扩展创新思维视角,学会创新思维的四种方法与工作运用,学会应用头脑风暴进行创新思维,通过学习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思维的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

2.知识目标

掌握扩展创新思维视角,学会创新思维的四种方法与工作运用。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创新思维的知识、创新思维的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

二、课程内容

包括对创新的认识、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创新思维的枷锁、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训练等。

三、教学要求

主讲教师依据教学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合理应用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应用资源库自主学习。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思维导图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09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学习策略水平。

2.知识目标:掌握思维导图主题与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等。

3.能力目标:

1)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

2)拓展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提高生活自我管理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

思维导图主题与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等。使学生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最大的解放与更新,提高学习能力、知识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生活、工作、学习更有效率。

三、教学要求

1.教师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爱岗敬业、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思维导图理论知识和技术。

2.教学设施: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多功能教室。

3.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4.教学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

5.思政育人:通过课程与素质教育,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提高生活自我管理和创造力。

(二)公共选修课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7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4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临床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全面了解临床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1、素质目标

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的胸怀,赤诚美好的心灵。

2、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2)掌握检体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掌握实验诊断的适用指征和临床意义。

4)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药物治疗要点。

3.能力目标

1)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资料采集模块、体格检查模块、实验检查模块、临床医学模块。

三、教学要求:

1、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课教学:除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外,积极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活动训练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创建临床工作情境,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结合实际,使学生能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要点。

实训课教学:在实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评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综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实践教学软件、真人演示等手段,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具体操作采取角色扮演,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学生回复示教,或看录像、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通过学生课后操作练习、分段抽查考试、课程结束前的综合训练和综合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巩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2、教学考核和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任务考评)总成绩的40%与理论考核总成绩的60%相结合。过程考核包含平时作业、课堂实践、课堂出勤及学习态度等项目,各占权重为10%、20%、10%。

实用药品GSP基础》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11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8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周学时

1学时

教学周数

18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编制操作岗位品经营管理文件及正确执行规范标准。熟悉GSP规范所有规范要求。掌握药品经营机构组成、岗位人员的配备和人员岗位职务要求、培训要求。熟悉GSP规范对硬件中库房、设施、设备的要求和管理技术。掌握质量风险控制的理论方法。

2.能力目标

熟悉GSP规范对硬件中库房、设施、设备的要求和管理技术。掌握药品经营的软件即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熟悉药品经营管理的过程管理要求和质量管理要求。能根据GSP规范要求及文件要求进行管理和操作、并能正确真实记录经营过程及工作结果。能根据GSP规范要求审核进货、产品及经营过程管理文件。能根据GSP规范要求及文件要求进行药品质量管理和操作,并能正确真实记录经营过程及工作结果。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药品经营和质量控制准则、现代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技术、熟悉药品经营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高水平的药品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技能、经营管理等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

模块一:概论,主要包括GSP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模块二:药品采购;模块三:药品经营证照申领;模块四:药品收货与验收;模块五:药品储存与养护;模块六:药品销售与售后;模块七:药品运输与配送

三、教学要求:

1.教师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爱岗敬业、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实用药品GSP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药品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任课教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能取得药学及相关专业的资格证。

2.教学设施:需具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优先选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省级优秀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3.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个案分析、校内实训、企业见习等多种手段,运用递进式的教学过程,在内容方面树立课程的“知识与行动结构观”,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医药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

4.教学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70%。过程性考核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终结性考核的标准参照职业资格的标准,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5.思政育人:教学中融入药品质量意识、合规经营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

药学服务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3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8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周学时

1学时

教学周数

18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安全意识、爱伤理念,践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 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健身、卫生与行为习惯。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国家药学服务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实施药学服务的综合实践能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 等面向体居民的服务能力;常见病用药指导、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 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预防及用药服务能力;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等重点 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等。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 7 个模块,共 37 个项目、21 个实训,内容与医院药房及社会 药店的工作岗位紧密联系,涵盖药学专业学生所需药学服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认 识药学服务、药师在药学服务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质、药学信息服务、用药咨询与 健康教育、药品基础知识、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药物经济学、药物不良反应 与药源性疾病、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特殊人群用药、医院药品调剂的药学 服务、社会药店的药学服务、常见病症的健康管理、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角色扮演、师生互动、任务驱动等多种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校内公卫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 理实一体化教学。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 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 30% ,线下考核占 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 性评价)。

《生理学》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30022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2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26学时

实践学时

6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产生机制与调节,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认识和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

能力目标:能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能分析在不同生理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

素质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养成实事求是、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学会关心、爱护患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正常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以认识正常人体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肾的排泄功能、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等12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生理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与临床,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理学》课程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特点等选择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探索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

考核评价: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评价包括平时考核、终结性实践考核、终结性理论考核三种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30%,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上课态度、实践操作、作业完成、慕课自主学习等;终结性实践考核成绩占10%,主要考核生理学实验基本操作;终结性理论考核成绩占60%,采用笔试闭卷形式。

岗位实习指导》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8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

32学时

理论学时

12学时

实践学时

20学时

课程学分

2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培训,使学生能较系统地将中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并对中药及其制剂的生产、检验、流通和应用等实际工作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掌握实习岗位的工作特点、要求及能力标准;掌握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标准

能力目标: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生动地运用到实践中,初步适应岗位实习的市场要求;提高创新能力,够独立完成中药专业毕业设计。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中药学专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药专业实习岗位中药生产岗位、中药学服务岗位、中药检验岗位等);中药学毕业设计药学服务类毕业设计、药品检测类毕业设计等);实践实训(真实案例设计及操作)三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介绍、模拟操作等方式,将专业知识岗位实践具体要求、毕业设计标准相结合,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室以及中药实训室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中医药市场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30%,线下考核占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6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时

18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推拿、拔罐、针灸、艾灸等常用技术的历史渊源、作用机制、适应症与禁忌证等。学生能够熟悉各类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了解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与疗效评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临床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熟练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同时,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素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医患沟通,关注患者体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未来工作和生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中医适宜技术的基础理论、常用技术操作、临床应用及案例分析等。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中医推拿手法与技巧、拔罐疗法的原理与应用、针灸学基础与常用穴位、艾灸疗法的种类与操作、中医适宜技术在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要求

论教学:要求教师系统讲授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安排充足的实践学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通过模拟临床场景、病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

团队协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技能考核等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如医德医风、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也将纳入考核范畴。

中药药膳技术》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1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3学期

总学

18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10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于药膳的食物及药物、一些常用药膳的配方、制法、功效主治、方解等;掌握各种烹饪方法的特点;熟练掌握影响病人恢复的诸多因素;设计适宜的药膳治疗方案。

能力目标:能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膳。能掌握常用药食的特点及应用;能采用科学的烹饪方法,制作出色、香、味、形、效的药膳食品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医药素养,提升学生医药情怀,传承中医药精神。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学习(药膳学发展过程,及相关概念知识);综合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原料和处方的搭配使用);课外拓展(真实案例设计及操作)三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处方调配、课堂讨论、课后操作等方式,将生活中的实例与中医药膳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增强临床运用药膳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知识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室以及药膳实训室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中医“医养结合”特色,着重在中医膏方制作以及“药食同源”代表性药膳的烹制法

考核评价: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在线课程学习占总成绩30%,线下考核占7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中药炮制工》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505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自学或继续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炮制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技术;熟悉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炮制理论及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正确的炮制加工。

二、课程内容

中药炮制的操作方法、成品质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炮制目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或标准操作规程。

三、教学要求

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开展理论培训、线下实操的教学模式,构建融“岗、课、证、能”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操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按照药品炮制工等级标准实施教学与培训。

教学评价: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平时学习占总成绩30%、考试占总成绩70%(过程性考核占30%+技能操作40%+综合考试30%)。

药品购销1+X》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03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GSP对环境、销售人员的要求;掌握药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本策略;理解顾客价值理论,掌握研究消费者需要、动机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一般人员和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岗位职责以及培训要求;按GSP规定进行药品采购、归类、陈列及存储等;熟悉GSP的主要规范要求。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顺利通过药品购销(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能胜任医药行业药品流通服务领域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药品购销工作,有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素质目标:树立“依法售药、规范销售”的观念;严格执行GSP管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提升规范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

医药市场营销概述、环境分析、市场调查、STP策略、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药店店员、OTC代表、医院代表、医药招商人员、医药商务人员)工作实务等理论及实训教学内容。

三、教学要求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见习、工学交替的机会充分深入医药营销企业。另外,把遵纪守法、依规销售、质量第一等思政元素的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

《药物制剂生产(1+X)》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X060004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

开设时间

4学期

总学时

16学时

理论学时

8学时

实践学时

8学时

课程学分

1学分

考核方式

考查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GMP对厂房、设施、设备、原料、人员的卫生要求;掌握企业一般人员和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岗位职责以及培训要求;理解生产过程中GMP对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和生产作业管理的要求;按GMP规定进行药物制剂的生产、生产过程的管理及人员卫生工作;进行物料的验收、在库养护、出库等;熟悉GMP的主要规范要求。

能力目标:能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正确执行规范标准;把GMP的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并能正确真实记录生产过程及工作结果。能按标准进行药物制剂生产、人员和物料的净化等;能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清场

素质目标: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严格执行GMP管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提升规范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制剂的生产加工过程及生产工艺参数的研究,‌涉及常见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乳膏剂、‌注射剂的制备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控制、‌清场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内容。‌这些课程设计以药物制剂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通过实操训练学生将制药理论和实际生产设备有机结合,‌掌握药物制剂生产、‌GMP等相关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制剂生产操作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包括药剂学、‌药物剂型、‌药典的意义,‌剂型的分类方法,‌制成剂型的目的,‌药剂卫生,‌常用的灭菌方法及特点,‌洁净室的洁净级别,‌无菌制剂与无菌操作,‌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液体药剂的生产,‌以及注射剂的生产等内容等多个模块。

三、教学要求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认识实习、工学交替的机会充分深入制药企业。另外,把依法生产、依规生产、环保、节能等思政元素的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70%60%。(含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增值性评价)。

岗位实习课程描述

课程代码

24G000004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设时间

5,6学期

总学

760学时

理论学时

0

实践学时

760学时

课程学分

38

考核方式

考试

一、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初步具有人文关怀、职业素养、合理用药等综合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的常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如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方剂与中成药学、医药市场营销等。

能力目标:解决患者的用药问题,从事中药调剂、生产和药品销售等工作,满足大众对药品需求,实施药学服务;巩固和提高中药学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及开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根据《实习手册》进行岗位实习,在相应科室学习药品销售、用药服务、中药调剂和中药生产、检验等知识及技能;学习规范的药品调剂工作;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理论、获取中药学新知识。

三、教学要求

由实习带教老师按计划进行。带教老师应具有执业中药师、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带教意识;能按照实习计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指导药学实践,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教学评价:学生岗位实习考核成绩由单位考核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组成,考核结果填写在《实习手册》中。


附件2:中药学专业学分认定与转换表

类型

成果名称

发证部门

认定学分

转换课程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中药炮制工(中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

《中药炮制工》

药物制剂生产(中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

药物制剂生产1+X

药品购销证(中级)

上海医药有限公司

1

《药品购销1+X

相关荣誉证书

省级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或者国赛三等奖及以上

湖南省教育厅(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委员会)

2

《专业技能综合实训》

通用能力等级证书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

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

8

《大学英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

3

《信息技术》


附件3:专家论证意见表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5级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表

校内外专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岗位需求仔细评阅了《2025中药学专业人才培致认为该人培方案

1方案符合国家高职教育定位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基本覆盖中药学专业核心能力需求。

2、体现了“岗课赛证”融通理念,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与中药学专业技能岗位需求衔接较紧密。

建议:

1.课程设置优化

1补充中药现代化生产内容如中药制药设备、中药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生物制药技术、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

2强化人文与沟通课程建议增设《医学伦理学》等,适应中药服务工作特点。

2.实践教学改  增加模拟教学设备建议配置中药生产仿真车间、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弥补实验实训不足

姓名

职称或职务

单位

备注

蒋爱民

教授/医学院院长、书记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医学院副院长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周振华

副教授/医学院副院长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王明荣

主任药师

永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

 

赵亚辉

董事长

 

湖南恒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周望溪

主任药师/药剂科副主任

永州市中心医院

 

肖亚兰

毕业生

专升本

2025届毕业生

黄飘

在校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4级在校生

李春凤

在校生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3级在校生

签名(论证时间)

 

 

 

2025年412


附件4: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意见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审批表

专业名称

中药学

专业代码

520410

培养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修业年限

三年

所在学院

医学院

/修订时间

2025年6月

总课程数

52

总课时数

2898

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

1310/1588

毕业学分

159

参与制(修)订人员签名(按承担工作量排序)

 

 

 

 

 

                          2025 年6月 6日

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审批

该人才培养方案切合专业实际,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同意实施。         

                 

                  签字  

                   2025 年6月 6日

二级学院审批

 

同意实施。                   

 

                          签字 (章)

                            2025年6月23 日

教务处审批

     

              

 

                      签字 (章)

                              

学术委员会

审批

                                    

              

                      签字 (章)

                                       

学校党委审批

                       

 

                      

                       签字 (章)

                                       

附件5:教学进程(安排)变更审批表

教学进程(安排)变更审批表

申请部门

 

主讲教师

 

授课班级

 

原教学进程(安排)情况:

 

 

调整原因及调整情况:

 

 

       

教研室意见:

 

 

 

 

       

二级学院意见:

 

 

 

       

教务处意见:

 

 

 

       

 

说明: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严格教学进程(安排)管理,各专业如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教学进程(安排),必须填写此表一式三份交二级学院,经二级学院和教务处同时批准后方可执行。

 

版权所有 ?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地址:永州市零陵区南津北路338号 联系电话:0746-6368162 湘ICP备14001402号